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学交流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学交流

世间惟有情难画

发布者:han    发布时间:2012-05-10 15:29:35    阅读:698次     [关 闭]

       ——浅谈高中作文情感的传达

宿豫中学  曹雨

【文章摘要】 文章只有寄寓作者的情感,才具有感人的力量。可是我们学生的作文或无情可抒,或情感失真,或百文同心。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从现实生活融真情,细节显真情,质朴写真情三个方面来论述高中作文如何以情取胜的问题。

【关键词】 真情感人   生活素材  细节描写   语言质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只有寄寓作者的情感,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兵家必争之地。考生在写作的其他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情字上多下功夫,才能从情感上抓住阅卷者,使他们产生共鸣,最终获得高分,笑傲考场。可是,综观学生的考场作文,在抒情方面的问题确实不少。或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感情不够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笔者将在本文中谈些浅显的,但是确是在教学一线中积累的方法。

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很多同学一听到写作文,就抱怨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没有素材,没有生活体验,等等。最后在老师的威逼下,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挤出脑海中仅有的名人事迹,过期的热点新闻。老师批改作文时看到的是千文一面,百文同心。屈原从汨罗江边跳了一次又一次,杨利伟升空了一回又一回。

学生真没有写作素材吗?作为高中生,他们已经有十七、八年的生活体验了。要说没有素材,没有生活体验,那肯定是推辞搪塞,找理由。可是,写作时,“无米下锅”是什么原因呢?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有21.5%的学生说,没时间读课外书,因此没有素材积累(这一点在理科班所占的比重更大);有48.3%的学生说他们读了不少的书,也做了读书笔记;但是,到真正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会搜肠刮肚地找不到几个自己认为很合适的例子,或者几乎是每次作文都用几个同样的例子,甚至于课本中滚瓜烂熟的例子也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16.4%的学生说,他们根本没想到要用课本上的素材。结论得出,我们的学生是身处宝山,却空手而返的典型,他们本身就是矿主,却债台高筑。他们鲜活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素材。他们连写作的素材都不丰厚,谈何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组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问文那得真情在,为从生活引活水

言为心声。写作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来自生活的体验,来自生命的感悟。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数真实感人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生活中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各种人和事,都可以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李密没有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经历,怎么能够反复陈说并最终打动晋武帝,让他改变主张?归有光没有项脊轩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生体验,怎么能够写出至情至性的文章?汪曾祺先生的怀师之作《金岳霖先生》,寥寥数笔,勾勒出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金岳霖先生的形象,这与汪先生对金先生深厚的情感固然有关,西南联大的校园生活经历恐怕也功不可没吧。

我们的同学可以向名家取经,亦可以向我们的同龄人学习。尤其是向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高考满分作文学习。为此,我们语文组给学生推荐一些高考满分作文。比如,200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的时刻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会捧着它吧。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心催促着我去了解。

……

我侧目看了看同学们,他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但都没有付诸行动。毕竟它是老师的东西。

……

学生在作文中,写父母、老师、同学“偷看”自己日记的特别多,自己“偷看”父母、老师、同学日记和私藏的文章也不少,但大多平平,没有特色。这篇文章在考场极短的时间内,极紧张的氛围内,做到情节完整曲折,生活氛围真实可感实属不易。特别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是,这篇文章来自我们的学校生活,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对老师的敬意和对自己的反思就像从心间自然流淌而出的一样。它告诉我们学生,要想把作文写好,就从我们的生活取材,以我手来写我心。

再如,2011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一首歌,一个回忆。我一不小心走进了你的回忆,喜欢戴上耳机静静听那首Vae,从此我的世界里再也不能没有你。

  ——题记。

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我们不仅可以写我们的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而且可以写我们的娱乐生活、精神生活。作文本身就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只要思想健康,切合题意,学生多写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值得提倡的。在这篇文章的带动下,我们班同学写了一次有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文章,涌现出一大批真情实感的文章。有的同学写练舞蹈的酸甜苦辣,有的写练书法的腾挪跌宕,有的同学写打篮球带给他的放松时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同学写他对诗歌的顶礼膜拜,可惜的是,高考作文不允许写诗歌。这种要求带给他无尽的打击。我宽慰他平时练笔可以写,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写诗是一种很高雅的活动,值得提倡。我收录了他的一首小诗《春天》

春天到了/我爬到屋顶上/眺望远方/可以寻找/春的足迹/没有  火红的花/也没有  迷人的绿/更没有  那姹紫和生机/只有黑秃秃的土地   

我怅然  我若失/我茫然四顾/目光与那老树相遇/好老的树   好嫩的芽/年迈的母   幼小的儿/翡翠琢的儿  墨石雕的母/不必   绿意盎然/不必   百花争放/不必   蝶飞蜂舞/这    才是春/才是如母的春

写作时,正值早春二月,春寒料峭的同时,春意在不经意的时间、地点肆意展现。我当时就想即景写作,让大家以“春天”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因为是课外练笔,就没有限制。这首诗就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诞生了。当时,这首小诗作为佳作在同学中间传阅一时,董敬同学因此重拾写作的信心。就中学生写而言,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新见解,应该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缔。因此,尊重学生的爱好,一切从学生出发,学生有感而写,就会有好作品的。我坚信!

但是,要想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仅仅有真切而深刻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而最能撩拨我们心弦的,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一个好的“生活细节”描写,顶的上万语千言。比如,汪曾祺写金岳霖先生“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仅仅几十个字就活画出金先生的赤子之心;又如孙犁写亡妻“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只用几个动词,“大嫂”的待嫁女形象就刻画地形神具备。课本中这样的细节描写不胜枚举。特别值得我们学生学习。

其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从来就是很能打动人的。朱自清散文《背影》之所以一直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细致地描绘出了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桔子的细节、考生如能在考场作文里设置这样的细节,必然也能打动阅卷老师。在学习朱自清先生出色的细节描写的文章中最突出的是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

就是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的这一细节描写,传达出父母对“我”的关爱,化解了我对父母的埋怨,进而让我们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最终通过这个踮起脚尖走路的细节让孩子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我们根据这篇文章的启示,让学生摹写一篇《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的文章。结果,我们学生的习作中也出现不少优秀的细节描写片段。如刘宁宁写到:“他抽着烟,眼睛轻眯着,夹杂着缭绕的烟雾。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宽大的手掌,沉静的声音,带着鼓励的力量,不轻不重的拍在了我的心上。”

三、情至真则味淡,看似平常最奇崛

表达真情实感不是一种写作的小技巧,而是显示你生命质量的大问题。没有感恩的心,你就无法深入体验感人肺腑的亲情;没有忠诚忘我的品质,你就无法理解生死不渝的爱情;没有平等宽容的意识,你也很难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友情。麻木的灵魂难以获得深刻的感情体验。但是,情至真则味淡。“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写作时用最质朴的语言写最真诚的情感。     

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表现了他对故乡真挚的情感。但他却反复强调他“说不出”这种爱,实际上,并不是老舍先生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但这种质朴通俗的语言,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老舍先生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真是“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的高考作文中,有很大部分也是以通俗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至情至性的情感从而取胜的。比如,一篇从37分到53分的高考作文《怀想天空》。第一位老师给36分,第二位老师给42分,第三位老师给38分,电脑判定37分——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变成53分!这篇农村孩子写的《怀想天空》,以陪父亲割麦为主线,为何得分相差如此之大?我们来看一下何永康教授的点评: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评点:“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

    这篇作文太特殊了。何教授为这篇文章专门写了一篇标题叫“一篇质朴之作与一种作文导向”来推广它。他还破例给每位阅卷老师复印一份,让他们带回去学,让他们告诉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这对于身处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没有人不把它奉为圭臬。

无独有偶。还有一篇情真语淡的经典之作《妈妈爱吃鱼头》。该文写了三位母亲:外婆、妈妈、妻子,她们吃鱼时都抢着吃鱼头,而把鱼肉留给儿女。就这一个微小的生活细节被作者捕捉到,传达了天下母亲平凡的、朴素的、深沉的,却又真挚的、伟大的、震撼心灵的爱。通篇文字,如话家常,不事铺陈,朴实无华,读者在这种亲切轻松的氛围中领略人间至爱。所谓大爱无言,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文字,这样的风格,特别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我们语文组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的把我们的学生向这个方向引导。

    当然,写真情的方法有很多种,不是我这支笨笔能一一叙写的。我只是把握我目前的想法和做法列序一二,请大家指正。

参考书目:1.《写作》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

          2.《江苏高考作文周周练 周周读》 “语文之友”丛书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