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中学 张修顺
【内容摘要】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非常重视情境教学法的推广和应用。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创设和利用既产生了突出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有待改进。本文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课为例,阐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合理实施情境教学的主要策略和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地理 课堂教学 策略 反思
一、认识:情境教学法及其价值
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特别学生的体验、感悟、发现、探究等过程,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切实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法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如果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情境,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增强学生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丰富多彩的景观图片、视频资料、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野外观察和实验操作等等,都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方法。
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发展。这必将对地理教学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策略: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课为例
1.音乐渲染开启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并运用音乐,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课中,我安排了两个音乐片段。一是导入,我选用了一段反映2009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场面的视频,大约一分半钟。这段视频只有音乐,没有解说,我让学生根据视频画面联想、判断这段视频反映了哪一地理事件?由于这一事件影响重大,所以学生还有印象,能够猜到。接着我在PPT上展示了甘肃省地图,并标注舟曲的位置,简要介绍了事件经过,然后启发导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反映了我国山区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只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国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还有哪些?其中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在哪里?从而自然导入黄土高原这一主题。
第二段音乐是在讲黄土高原地貌特点的时候,我插播了阎维文演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同时在PPT上显示歌词,在第一段播完之后(大约1分钟),我指着歌词提问:歌词中唱到“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是为什么?这反映当地的地貌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在“导学案”上有,学生音乐声中愉快地学习、思考、笔记,效果较好。
2.图片再现强化情境
图片画面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片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景观照片、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很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在分析歌词“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之后,我紧接着播放了一组典型的地貌景观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和形象思维,这比枯燥的语言描述效果好得多。还有,在讲修建梯田、淤地坝、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的时候,我也选用了一组典型图片加以说明。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对这些事物一无所知,缺乏直观认识,展示景观图片说明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3.视频故事激活情境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在地理教学中选择既生动又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变“苦学”为“乐学”,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在讲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口增长过快”的时候,我在PPT上展示了一个联系图(如下图),要求学生思考,将下面的四个内容框与图中的ABCD框对应起来。为了增强学生兴趣,我在框图中间插播了1分钟《女娲造人》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动画娱乐中了解人口增长的历史,对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的危害认识得更加深刻、感性。
4.实验操作创造情境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亲身体验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具有语言教学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学生理解深刻、记忆长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课,也有可以实验演示的内容。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在讲解水土流失自然原因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实验情境:用两块1米见方的木板,上面覆盖10厘米厚的土层,一块上面的土层是带草坪的,一块上面是裸土。准备四个喷壶或花洒,其中两个喷水较小,两个喷水较大。选几个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带草坪的,一组做裸土的,其他学生观察、记录。第一步,使两块木板保持相同的倾斜角度,用喷水较小的喷壶洒水,观察对比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水土流失的程度;第二步,换另一组喷水较大的喷壶洒水,观察对比不同降水强度下水土流失的程度;第三步,调整木板的倾斜角度洒水,观察对比不同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程度的影响。通过这三组实验,让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差、降水强度大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这样的实验效果很好,但费时间、费材料、占场地,对于班级较多的学校来说不太现实。我们可以将其制成flash动画模拟实验或实验录像,较为省时省力。
5.语言描述渲染情境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最主要和最基本工具,在某一特殊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和煽动作用,情境会更加鲜明,感情色彩更加强烈。诗词、对联是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的常用且实用的重要语言形式。
在讲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原因之后,我选用了一幅图片,典型的黄土高原景观,不但沟壑纵横而且童山秃岭,近处寸草不见,但远处隐隐约约有一些绿意。我启发学生思考:谁能就这图中的景象想出一句或一首唐诗来?难度较大,一时没人回答。我又提示了一下:韩愈的。马上就有人想到了,说:草色遥看近却无。我又鼓励他把整首诗说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同时在PPT上显示出来。接着我反问学生:请大家想一想,对于黄土高原来说,到底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好呢,还是“烟柳满皇都”好?有学生说当然是烟柳满皇都好啦。我说:对!下面我给韩愈和诗一首: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曾烟柳满皇都;谁持盘古开天斧,花鸟鱼虫一并除?在朗诵的同时显示PPT,朗诵完之后掌声顿时自由响起,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掌声息时,我又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话锋一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为原因,从前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现在还不到6%,是人为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自然过程。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
6.角色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题”,三个人分别从植被恢复、人口控制、工程措施三个侧面阐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三人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很片面,而且说的不透彻。我就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从一个方面进行挖掘,深刻阐述该种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中的作用。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整理成文,上台发言。最后我进行总结,首先肯定这三位同学的发言都是有道理的,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有力,但都是盲人摸象,只知一面,如果将你们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了,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的“综合治理”。一项治理方案,必须同时具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且三者之间基本平衡,才是科学的方案,才能被允许实施。这样,就使得“综合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了。
三、反思:情境教学的得与失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普遍进入课堂,成为支撑教学现代化和创设教学情境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培养其动脑、动手、观察、阅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通过情境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增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创造了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但是,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情景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情境太多,信息铺天盖地;哗众取宠,流于表面形式;头重脚轻,课堂结构失衡;场面热闹,效果却很平淡;教师包揽,学生只是配角等。
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使用不充分,没有进入常规化阶段,仅在在公开课或课堂导入“开场白”部分偶尔使用一次,平时则我行我素;二是过度使用,情境设置过分,制作了过多的画面或视频,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于画面的生动而忽视了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忽视了教学重点、难点;或是画面切换的速度过快,忽视了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结果象看电影,下课之后,脑子里除了景观画面,知识、技能全忘了。
实际上,情境教学的功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生作用,而是要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让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地激发、推动、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要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适当创设,合理利用。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注意在“辅助”二个字上下功夫,要明确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功能,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要为了热闹而滥用。
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成功的课堂教学应以问题情境为支柱,让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怀着“疑难”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
完美教学情境的建构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课堂观和学生观,努力打造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精彩课堂。课改尚未成功,老师仍需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