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中学 李志国
【内容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现代教育者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政治课中如何实施创造教育,构建活力课堂、培养创造型人才,从教学思想、方法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造教育 活力课堂
在2011年4月24日举行的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清华大学同学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表达了党和政府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厚望,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政治教学的理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不在是“满堂灌”,而是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智力培养,而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长期形成的“大一统”理念影响深远: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要求、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一刀切”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习惯用同一个教育目标、同一种教育标准培养和要求学生,习惯用相同的教育模式、相同的教育策略来实施教育教学计划,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忽视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应试教育环境里,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弯了学生的脊背,也挤压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分数和升学率成了教育质量的代名词,成为老师评价学生、学校评价老师、政府和社会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尺。“天天围着分数转,月月为了分数干,年年盯着分数线”,学生、老师、学校,为了分数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战。在考试和升学的沉重压力下,大家没有心思琢磨考试以外的“小事儿”,更没有精力考虑个性发展问题。
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造教育的转变,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活力课堂,培养创造型人才
创造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中小学实施的应是广义的创造教育,是指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个性、创新能力为目标,有机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其主要特点有: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其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新能力。
1.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经济在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在不断进步,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人的认识、观念应随之变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的传统教育观念,向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教育观念转变。
2.创新教学方法、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也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创造教育中,启发式教学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他们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的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师加以讲解和评论。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一种传授式教学,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就必须在教法中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导学案教学,在导学案中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在导学案中创设一些情境,情境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效拓展他们的思维高度、宽度。同时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各具特色的发展。
3、营造轻松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发展,离不开自由宽松的空气。宽松环境、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们获得良好的安全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营造宽松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样便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赏和鼓励。这样会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幽默感的教师是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之一。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有时教师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幽默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可见搭建一个平等、宽松、和谐、自由的平台,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会使学生的创造源才会尽情喷发,挥洒自如,提高创造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认识,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辩论大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能更好解决问题,他们会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想法,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不仅为社会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困难,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极需创造力的时代。时代在呼唤着创造教育!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活力课堂。有活力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的课堂,是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课堂,也必将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课堂。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民族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