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中学 程征
【摘要】传统的“全批全改”作业批改模式已经实行多年,在这种模式下,作业的批改效果并不明显——教师疲劳,学生不重视。零作业批改的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作业批改局面,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 零批改
在传统的“全批全改”作业批改模式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确保教学质量;在日常的教学常规检查中,学校也把教师是否批改作业、是否认真批改作为学期末考察以及评价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于是,学生疲于奔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则疲于奔命地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便成了教学的主旋律。
不可否认,这种“全批全改”的作业批改方式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的弊端却逐渐显现:教师累、学生不重视、学生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全批全改”学生作业往往要占用教师一大半有效的工作时间。学生对教师批改完的作业连看都不看;有的学生只看分数,而不去探究自己错误的原因;还有的学生称对教师的批改印象不深刻,事后就忘了。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做作业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传统的“全批全改”的作业批改模式效果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明显。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全批全改”吗?若教师不批改作业,留下的“教学真空”该如何填补呢?本文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子,来阐述一下“零作业批改”的实施过程。
“教师零作业批改”,即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批改批阅作业,把作业批阅权还给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备课、个别指导、跟踪调查等方面的投入。说实话,我们以前也曾有过这方面的实践,只是这种实践是一种自发的仅从减轻自身工作量的角度出发,并且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在我阅读了熊川武教授关于“教师零作业批改”的论述后,我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撑。熊教授在文章中提到“零作业批改”的现实意义:1.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2.促进教师“质性”敬业3.丰富中学教育的人文和科学价值。熊教授从理论上对“零作业批改”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让我们拨云见日,理直气壮地进入实施阶段。
实施前的担忧:偶尔一次这样批改,学生能够接受。长期这样批改,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于是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让我很欣慰:超过80%的学生非常支持,认为这种批改方法比传统的作业批改好多了。有的学生甚至这样说:“老师批改作业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这一结果反映绝大多数的同学非常支持“教师零作业批改”,这体现我实施这项研究的雄厚的学生基础。也让我信心十足地投入。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创造“教师零作业批改”的实施条件。要想实现“零作业批改”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互批或自批作业是自己必须具备的素养,这种素养将伴随自己一生。终身学习需要学习者能够判断自己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批改作业的态度,要让学生做到对自己和合作伙伴负责,力戒马虎了事。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提供的参考答案批阅作业,在遇到批阅者不理解的创造性答案(包括“一题多解”)时,做到与作业者本人或教师商量。最后,教师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尝试性批阅,从中发现易出现的问题和有关规律。
思想问题解决了,下面就要对学生进行方法培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以及语文试卷的构成要素,我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第一层面是作业的性质,主要分客观题、主观题、作文三类。第二层面是批改方式,主要采用自批、互批、组长批阅,教师抽批等批改形式。
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客观题
客观题一般采取的是答案展示和自批的方式:课前在黑板上画出答题框,分别请5—10人上黑板写出答案,最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然后只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其他题由学生自行交流研讨。
(二)主观题
主观题的批改一般是采取“展示答案——交流答案——讲解答案——互批答案——跟踪答案”的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课间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各题的答案,上课后首先让学生研讨作业的情况,以交流促认识的提高,然后教师结合学生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讲解,主要侧重于评分标准、答案的规范性训练,然后让学生交换批改,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能培养责任感,提高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因为学生交换批改,既能使他们及时发现和改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又可以使他们从别人的作业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在学生批阅的过程中我会收集学生的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由“小老师”当堂讲解、点拨。这种批阅方式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能够取长补短,激发上进心,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但是这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会导致批改效果不很理想,不能正确反馈信息。因此,必须要有“课后跟踪”,让学生把错题摘录到错题集上,并且把自己原先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同时呈现。课后让课代表把跟踪对象的作业收上来,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这些作业较少,也可以让组长(即导生)来批改。
(三)作文的批改
作文的批改分两步走,首先是自批:教师初步提出批改要求,以议论文为例(我们现在正在训练),就要求学生先用红笔画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写明自己作文的结构形式,画出作文中亮点并作简要评析,然后写出自评的评语,给出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分数。这一环节因为是自己的文章,大概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然后同学互批:也分两步走。首先是学生验证自评内容是否得当,此时教师在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后深入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首先找出该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等文字方面的问题,做出规定标记;然后教师提出标准,如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否得当,该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是否严密,例证是否恰当,论据能否证明观点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结合作文思考并作出点评,打出分数,写好评语。如果给出的分数与自批分数差距超过6分,则提交教师审阅并作出定夺。不超过6分则取二者的平均值。然后推荐出好的作文,当堂朗读点评。然后学生拿回自己作文看他批是否恰当,态度是否认真,如有问题,当堂提出或事后和老师沟通,通过老师和批改自己作文的同学进行交流,督促其改正。最后教师收上跟踪对象的作文再作调研。有针对性地总结作文中的优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及时提高。
这一段时间的实施,主要侧重于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但实际操作还不够熟练,尤其是跟踪分析这一块,还做得很不够,这也是以后一段时间要侧重做的事情。另外,各种形式的批改有各自的优缺点,怎样针对各种不同的作业采取而不同的批阅方法也还需要深入研究。要通过数据的分析、变量的研究深入进行,让学生真正长久地从这一做法上受益,解放教师,快乐学生,最终实现熊教授所说的“工作负担减轻、教学质量提高、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尊师好学、教师和学生焦虑度缓解、学差生普遍进步,优生更优”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