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陈永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我们有责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设一个舞台,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课堂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激活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和谐的课堂 知识探索 启发想象 创新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实施,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并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就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时代对未来工作者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有过这样高度的概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的高中生作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层经历者,在他们身上既有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相对禁锢的思维方式,又有素质教育所激起的创新发展的欲望,不管他们是即将迈入高校的大门还是步入社会,他们都将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都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祖国能否富强,与他们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息息相关。
那么,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我们的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创设安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创新开辟“绿色通道”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心理安全”能使学生学习的人格、主人翁地位、参与学习的权力得到充分的尊重。“心理自由”是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学习思想、表露自己的学习情感、表现自己的学习欲望。在这样安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才更有可能萌发出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做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宰着。课堂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舞台,更是心与心交流的平台和建立友谊的桥梁。通过课堂建立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创新开辟“绿色通道”。我的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提前三分钟进入教室,对生病学生的一句问候,对成绩下滑学生的一句鼓励,一句幽默的话语,甚至只是一个微笑或是一个和蔼的眼神,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坚持每天的“daily report”。每节课的前五分钟都是我们班学生最兴奋的时刻,因为这时的教室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舞台,一个英语演讲,一首英文歌曲,一个英语小笑话,或是一个课本剧,同学们在娱乐中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让微笑和鼓励贯穿于课堂始终。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微笑的面孔会让学生感到安全、愉悦。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增进师生间情感沟通,并激发学生的潜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师生交流频繁。我们应利用这有利的条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我的课堂常用语有:Excellent/ Great/Interesting/ It’s a good idea/ I’m glad to hear that/That’s what I thought…。若学生回答错误了,我也不会简单的说“no”,而是 “Take it eas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r…”。
二、将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绝大部分都是较死板的语法和句型,让学生反复操练这些语法和句型,无疑是一条简洁而较有效的方法。不过,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甚至开辟新路才可以解决的问题情境,对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将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要揭示的语法规律、句型结构设计成“解决问题”的形式,将学生记忆语法、句型的枯燥过程变成对这些规律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解“独立主格结构”时,首先将以下的例句呈现给学生:
1. Everything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his plan seems to be more workable.
2. My car being repaired, I have to walk to school.
3. Nobody having anything to say, the meeting was closed.
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以上各句有何共同点?2. 以上各句有何不同的地方?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以上三个例句后半部分均是完整的句子,前半部分均由一个代词或名词和一个分词短语构成,并且在句中做状语;分词的形式是由该分词与前面的代词或名词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之后,让学生试着用类似的结构造几个句子。这样,便可以将知识的呈现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三、努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激活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问,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取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便是创新的成果。爱问,是每个学生的天性,然而,我们却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中无形中扼杀了许多学生爱问的天性,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上课时举手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要么是缺乏思考,无可问,要么是缺乏勇气,不敢问。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该如何激发并精心呵护这一美丽天性。以课文教学为例,我在进行“Turandot in Beijing”的教学时,先在课件上呈现几幅图兰朵剧照,剧照下附上以下几个问题:1.Have you ever seen the play? 2. If you have ever seen the play, can you tell us what the play talks about ?3.If you haven’t seen the play, can you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lay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在学生讨论完以上三个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全文。1.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that the Forbidden City is a good setting for Turandot? 2.What were the key ingredien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is opera?回答完以上问题之后,鼓励学生试着就课文内容自己设计问题,考考同小组的其他成员。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问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从而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去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尝试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胆猜测、假设、尝试。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竟可能多的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活动,多为学生提练习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尝试探索、创新,做一名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那么如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呢?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让每个学生清晰地知道每节课要完成的任务。第二,在各环节的过度上力求完美,使整堂课浑然一体。第三,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第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自己的想法。仍以“Turandot in Beijing”的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我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了解Turandot的故事情节,并将其改编成剧本当堂表演”。看似艰巨的任务,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所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联想 引导并鼓励学生把新学的知识与他们学过的知识相联系起来,这样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解“独立主格结构”的时候,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结构与“with”复合结构的异同。在讲解“定语从句”的时候,让学生联想、比较它与同位语从句及强调句型之间的区别。在学习单词及短语的过程中联想更是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讲解in spite of这个短语的时候,请同学们联想一下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与in相关的短语,这下学生们来了兴致,你一个我一个,足足列出三十余个,大大超出我课前准备的十个短语。再如在讲解succeed这单词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们去联想它的形容词形式、副词形式和名词形式。
2.反想 反想即向事物发展的相反方向联想的过程。在课文教学中我常会利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完“Great Expectation”之后,我问道:If Pip’s sister treated him better, what would happen to Pip?
3.幻想 幻想(fantasy)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可幻想却是激发想象力的一种有效形式。积极地、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去“异想天开”。仍以“Great Expectation”为例: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问学生:“If you were Pip, would you fall in love with Estella?”“ If you were Pip, what would be your expectation?” 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他们时间准备,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写成短文,甚至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改编成新的课本剧“My Great Expectation”。
六、扩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
戈登·德莱顿曾经说过:“一个新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善于组合他们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
首先,要想扩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教师必须有更大的信息量可以输出。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自己应具有丰富而广阔的知识面,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也有体育、文学、艺术,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积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尽可能多的搜集其他学科知识,通过课堂输入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第二,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尤其是与正在学习的话题相关的信息。例如,我在进入“Sporting”这一单元之前,我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与体育相关的信息,并且越新越好。在接下来的“daily report” “background of ---”等展示舞台上,好多同学展示的背景信息令我大为惊讶。通过这样一些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我们有信心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1]能力的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