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王训豹
内容摘要: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师资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有一批专业过硬、师德高尚、军心稳定的教师队伍。一名教师要想专业成长的好,应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知入”:知道应该再学习,学什么以及怎样去学;“知出”:要清楚教给学生什么,知道怎样去教,以及要达到什么目的。
关键词:知入知出 专业成长 中学地理教师
回忆笔者在南师大上学时,时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沙润教授曾给我们说过这样的话:“教师有四种境界:一是浅入浅出,浅薄无知;二是浅入深出,故作高深,令人厌恶;三是深入深出,茶壶煮饺子——倒不出,令人惋惜;四是深入浅出,使人佩服”。显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追求达到第四种境界。近读《燕山夜话》,作者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一篇里引用了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话:“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古人读书就已经很讲究要知入知出,活学活用。
笔者认为,要想达到沙润教授所提出的第四境界,就要做到广泛学习,深入研究,使自己拥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功底;同时要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即,一名教师要想专业成长的好,应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知入”:知道应该再学习,学什么以及怎样去学;“知出”:要清楚教给学生什么,知道怎样去教,以及要达到什么目的。
一、知入—--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
1.教师再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传递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情操的陶冶者和心灵窗户的开启者,决定了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与技巧等教师专业素质。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由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心理品质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的过程。这种专业成长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是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同时,时代的发展呼唤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新模式的课堂是开放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化,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如何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如何激励与评价学生,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突出重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是对教师的教学智慧与驾驭课堂能力的考验。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指明了方向:现代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与合作者。
2.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地理教学素养
地理兼跨文理学科,地理中的“地”如地理事物、名称、景观、数据等包罗万象;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规律等复杂抽象。因此,地理课堂如何能够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给地理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1) 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师专业情感的基石
研究表明,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是阳光和雨露。爱岗敬业,是老师钻研学科知识、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爱岗敬业应成为教师成长过程的自觉追求。
(2)夯实的专业知识——优秀教师内涵的体现
对于地理教师而言,丰富的理论知识,广泛的科学知识,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是其重要的内涵。教师必须积极地了解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趋势,国内外科学发展动态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将其整合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开展科研提供保障。
(3)精湛的专业能力——增加教师魅力的法宝
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积极主动、精神抖擞的情绪感染、迅速果断的教学机智调控等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师必备的素养。教学手段运用得当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1 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快速的平台。专业化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眼光,快速地搜集、处理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内容有时显得单薄无力,教师应该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优秀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参与教育科研,深化理论知识
与书本对话,与专著交流,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就必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参与科研,在科研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首先,要深入钻研教参和教材,教材仅是教学的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中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就要仔细阅读教材教参,把握教材对课程标准的体现。其次,要提升理论水平,还要做到广泛阅读与教改有关的教育书刊,精选一些教育专著,用心灵感受专家的教育观念,体悟专家的观点。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感受成长经验。
(2)参与多层面交流,共享成功的喜悦
教师之间的交流是信息的相互交换和经验的分享。教师不断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少走弯路。在本学校内,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评课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外校教师的交流,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优质课比赛,说课赛,课件大赛等形式进行。
其次,与名师和专家对话。可以利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学习名师和专家的优秀的经验。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
最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明智的教师定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变化,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自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成长公式。因此,教师的自我反思过程尤为重要。教学反思是教学更新的动力,有利于教师促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进而充分认识自身,总结经验,认识不足,实现知识的创新。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后记进行反思。教学后记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学生的反映是否积极,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课堂是否出现一些突发实践,处理是否得当等,在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对课堂中出现的“亮点、难点和盲点”应进行重点分析。如何出现,如何突破,应用书面进行记载,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章可徇。
(4)深入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哲学规律,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认真的研读课程标准,消化课程内容,比较教学手段,分析学生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无疑会得到不断的锻炼。
二、知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哲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
(1)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高中地理中有不少知识点既是难点、又比较抽象。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比较吃力。在这时可以设计和使用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动画生动、形象、准确的模拟演示,可以把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连续不间断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看到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形成完整、清晰、深刻的认识;视频材料则可以使地理事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通过这些动画、视频等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2)优化问题设计——化复杂为简单
对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部分,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或一个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由简到难,各个击破从而步步深入。例如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二分二至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整个运动过程分解成四个部分,一步一步边演示、边讲解、边画图。这时如果问这样一个问题: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大部分一时也很难回答得出。但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分解开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步步深入: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这样由简到难,就好比楼梯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化生疏为熟悉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生活处处有地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更要更加广泛地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说明身边的地理现象。
例如,生活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我们,秋天会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天气变化过程,恰利用这一段时间需要进行天气系统的教学,为了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天气变化是一次次冷锋过境所造成的,我让学生记录冷风过境前后的感受。在有亲身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地的方位,明确冷气团是来源于偏北方向,暖气团是来源于偏南方向的,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在高空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和延展的。在实地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建立起了锋面的空间概念,并理解了冷暖锋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与锋面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冷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而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前的具体位置。这种结合实际的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研究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很多自然现象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海水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等知识抽象、难懂,如何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看得见、理得清,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究、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连丽梅.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J].教育战线
[2]廖书庆.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研究行教师[J].教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