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学交流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学交流

发挥语言魅力 提高课堂效果

发布者:han    发布时间:2012-06-02 14:50:50    阅读:1407次     [关 闭]

                               ——高中历史教师课堂表达艺术探讨

                                    江苏省宿豫中学   陆娜

【摘要】课堂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进而制约着日常教学,尤其是在文科领域。对此本文试图从课堂语言艺术性入手,深入浅出去分析和探讨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该怎么样有效去发挥课堂语言魅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 教学语言    准确严谨   精练简洁   感情色彩  时代气息   体态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实践证明:“完全没有语言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历史教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

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 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高明,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的事业。”所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口才艺术上为自己规定:会用15至20种声调对学生说:“到这里来!”声调对传递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这点我深有感受,刚工作时,课前总告诫自己一定要慢慢讲,可讲着讲着语速就会加快,有的学生甚至会发笑。课后想想,其实这是自己心里没底的表现,害怕自己讲不完,再加上紧张语速不知不觉就上去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有意识提醒自己同时,开始对着镜子提前讲一遍我要讲的内容。个人觉得效果不错。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 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容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这样的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讲 ”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 。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一样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备课不但 要吃透教材这一头,而且要吃透学生这一头,不但要备“书”,而且要备“人”,即要抓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采用最适当的语速、音调和深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新教师和实习教师初上讲台,不注意这一点,往往给人一种背诵讲稿的感觉。背诵讲稿式的讲课听起来味同嚼蜡,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学生听讲时,替教师担忧,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话,至于教师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强调历史课堂语言准确严谨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用词严谨。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 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 ,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 。有的教师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 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以高二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为例,在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时,有两处值得注意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向学生讲准确、清楚,否则容易出现错误。第一处是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两个不平等条约,才霸占了整个香港地区。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收回整个香港地区。第二处是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只照本宣读一遍,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同以后教材中提出的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这样也可以把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

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份,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务求历史课堂语言精练简洁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 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 的光彩。

为了使学生全部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些好心的教师养成了重复的毛病。为什么要一句话重复几遍呢?多遍重复,成为蛇足。那么,在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是不是要重复一下呢?为使全体学生都没有滑过你的话音,教师完全可以把已经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荀子,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如果耽心学生没有听懂,或者听不清楚,最好不去作一次简单重复,你可以补充一句:“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简明扼要,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在这里,还有一个课堂语言含金量多寡的问题。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如吃橙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醇度不到,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 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至于有的教师在课堂里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叫好于一时,扪心自问,对得起学生吗?

(四)发挥历史课堂语言情感色彩

 历史课堂语言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历史课堂上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着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用,幻灯、音像设备的辅助,但主要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把他们再现在学生面前。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

历史课堂语言要充分发挥出她的魅力,要富于文采,饱含感情,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例如在讲中国近代史上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等类似内容时,历史教师在口头语言设计上,应用控诉性的文字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如我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体现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之情;讲三元里人民同英国侵略军、义和国八国联军的英勇作战,详细生动地描绘战争场面,扣人心弦,动人心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再如在我讲述《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时,我说“根据地之于红军,就像屁股对人一样重要。”此句一出,学生哄堂大笑,笑过后仔细品味,发现这个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不俗的真理,即红军不能只是处在游动作战中,需要像人一样坐下来休息,革命力量才能发展壮大。这样的话,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喻教于乐,使学生形象地掌握了历史知识。

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娇柔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这里,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 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关注历史课堂语言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在历史课上,倒是应当适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讲岳飞抗金的历史,一句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以把志在“还我河山”的岳飞,满怀胜利信心准备乘胜追击,直到完全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以及偃城大捷之后,岳家军欢庆胜利,有说有笑的时代气息,鲜明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原话和原文不能用得太多,使学生难以接受。那么,什么地方引用原话、原文为宜?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第一,要害的地方,或者能够用原话一语道破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他一到广州,对各国在华商人表了一个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的大臣、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他的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第二要短而精,浅而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短短两句话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而文字浅显易懂,用字仅22个。 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就不宜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一套历史教材(现行教材)在课文旁边常常专辟方框,恰当地引用古人的原话或古籍上的原文,这是对旧课本的一大改进。

有的教师担心增加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有时候补充古人说过的一句原话,古籍上一句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加浓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如果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这样做,能把时代气息染得浓浓的,把学生历史的兴趣鼓得高高 的,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运用历史课堂语言中的体态语言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用于课堂教学,它可以帮助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某些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教学效果等多种效应。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把历史的知识信息传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促进学生对历史事物的感知和思维。

运用体态语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堂手势语: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教学手势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

(2)课堂眉目语:教师要讲究课堂眉目语的设计:一是课堂目光分配。二是目光的运用。

(3)课堂表情:课堂表情一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作相应的变换。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邝丽湛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总之,运用体态语都要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服务。

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絮絮叨叨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不能不予重视。

历史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表达艺术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自我训练的方法,我总结了这么几条:

第一,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功底深厚,掌握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 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当的原文原话。

第二,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我们听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讲课,语言干净、洗炼,用语确切、肯定,概念交待得清楚、着实,课堂效果好。这里,往往不仅仅是由于教师在口齿、口才等技巧性问题上有过得硬的功夫,它首先是教师吃透了教材,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语言方面的各种优势。反之,有时候我们的课上得不成功,例如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废话连篇,或者语无伦次,罗哩罗嗦的说不清道不白,或者是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些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其根源也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还没有充分掌握,没有认真备课,教材还没有吃透。

第三,要提高文学修养,掌握较为丰富的语汇。例如,多读一点原始资料,翻一翻历史小说以及各种文艺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要在表达的技术上下点功夫。譬如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珠小珠落玉盘地叙述;什么地方要放慢语速做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什么情况用反问句;什么情况“暂停”,以便酝酿气氛,培养感情,或者留下一个细嚼缓咽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李国庆 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教育报》200711

3】《都市家教》江西日报社主管主办 20096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